2005/11/11发表于学报院刊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艺术是美妙的,它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使人在心灵上得以净化和提升,它是一种思想,一种声音,它可以独响,亦可以合唱,它焕发出人性生命的激情。
我们与电影交流是跨越时间,空间的沟通,它的开阔,丰富与发展凝聚了艺术的思辨与包容的气魄。中国电影亦是如此,它丰富的经历是它成长的依托。
中国电影的历史是在创新中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历史
回望中国电影在大陆百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一幅由20年代无声片从草创到繁荣,30年代以左翼电影为主导的进步电影的迅猛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的多元突进,40年代后期现实主义电影的深化和成熟,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电影事业新繁荣以及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高潮等若干重要阶段组成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虽然现实主义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主流,爱国题材是贯穿中国电影历史的红线,但电影艺术的创新一直以来是几代中国电影人不懈奋斗的目标,我们从70年代开展的“关于电影语言现代化”讨论及80年代关于影象美学的探索和实践,可以看出创新是使中国电影永葆艺术青春活力的关键之一。电影是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中国电影的立足发展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它反应生活,又汇聚个性,它富有思想,又敏锐独特。
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起点不低
中国电影立足于中国文化,能在中国戏曲,文学绘画等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在发展中又接受早期西方电影的影响,在技术和实践领域有台湾电影的宝贵资源和经验……重审中国电影不能不说是生在了一个富裕的家庭,但在进入视听媒介一体化的今天,仍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令人尴尬的是,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戏可做却依然不得不继续孕育在襁褓之中。历经文革,解放前后的种种磨难,中国电影是否能再一次井喷,要看发展要看我们如何填补存在的空白与缺憾。
香港电影发展在走下坡,大陆电影正踊跃地参与市场竞争,许多观众常看电影却很少进电影院。创作群体与受众群体到底存在怎样的分离?
中国电影仍在探索中前进
我们知道中国新时期的电影界对于“娱乐片”娱乐性的认识历经了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重视到重视,从羞于拍摄到竞相拍摄的过程。商品经济的浪潮下,电影商业化,市井化,潮流化是必然趋势,早也应该有这么一支电影队伍敢从象牙塔走出来,把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的艺术普及开。无论结果如何,中国电影都应要踊跃地去探索和发展,中国电影要彻底地脱离襁褓脱离传统思维的制服,脱离“空中花园”般的说教义理言论封闭,就必将探索多元化的道路。中国电影与世界领先水平电影艺术的距离大了就勇于借鉴并“拿来”中国电影与观众生活、思想的距离远了就迅速有效地更新创作观念,丰富电影的内涵和表现,深化共同语言,表达人民的心愿,再就是个人的探索, 是电影风格的筛选与构建。
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的异同
无数次的事实说明,打动人心与市场效益永远成正比,也应该这么说:商业,艺术,文化三者日益明显的“边缘主义”或者主导意识形态,人文市场与平民关怀,大众叙事策略的谋略融合正是中国电影在90年代来一个相当积极的探索成果。根据这项原理,我们纵观,欧,日,韩电影,它们内影视艺术的发展与突破并非都构件在主流电影文化基础上的,它们也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有是非观念,有政治立场。但政治是环境,人物来自与平凡,但个性毫不黯淡,教义也只是道德思想的捍卫者,而不是言论先锋的倡导者……电影的认识总的来说,外国电影略显随和,亲热和自由,口味丰富。他们先任准了自己的观众,观众就会主动来认领他们。他们更多的是来自于同行业间的竞争。中国电影有自己的信仰,可喜的是在某些方面它也在迅速增强。
中国电影的发展前景可观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席卷全球的数字革命将对世界电影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的影响,中国电影也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传统的电影创作方式将会改变,现在的放映和播放方式即将过时。新时代,一个属于中国的电影新时代已然到来,中国电影肩负着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未来,既然雪化之后是春天,冬天已到,春天还会再远吗?
让我们并肩努力,共创属于中国电影王朝的新时代! (2005/10)


字体:大 中
小 [By[海边螺]
in [小儿作文]
at 08:47:46]
|